毛家堰位于南召县城北两公里城关镇沙坪村北部和东部,黄鸭河西岸,207国道和南召至百尺潭旅游公路经此,交通便利。
毛家堰西至沙坪村西北一公里,狮子河与古路河交汇处;东至黄鸭河三桥西桥头,沿黄鸭河河道修建,呈S形,蜿蜒约三公里。毛家堰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,利用黄鸭河河中石块垒筑而成,表面构水泥。堰体呈上窄下宽的梯形,底宽3米,顶宽2米,高3米,犹如一条巨龙盘附在黄鸭河岸,用身躯守卫着县城北部及沙坪村。在毛家堰的西头,于1966年修建一条宽5米,长215米的拦河坝。大坝内有一条内引渠和一条泄洪渠;内引渠连接沙坪村灌溉渠,渠口宽2.4米;泄洪渠长6.3米,分为两个泄洪口,每个泄洪口宽2.5米。
(本照片由大观网友老武提供)
毛家堰的修建历史已久,据《南召县志》记载:清朝末年,沙坪人民修建一条长860米的“毛家堰”,开辟沙坪和李青店灌区。与毛家堰相同的配套设施是毛家堰大渠,该渠是清末罗坪地主强迫沙坪村佃户修建的。民国八年(1919年)大水灾后,被洪水冲毁,渠道淤塞,失去了灌溉效益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沙坪村群众对该渠进行初步整修,效益面积达到280亩。1956年4月,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发展,由崔庄、城关、罗坪3个中心乡协作,在旧址重新兴建长106米,高2.15米的拦河坝,同时接修渠道4500米, 总长达到5360米,可灌溉城关镇的民主、北外、东北、沙坪等4个大队的耕地1000亩。1965年建扁鹊庙发电站时,对毛家堰渠进行整修加固,新建冲水闸,延长进水涵洞及痼,灌溉面积增加到2000亩。
毛家堰的修建有效的阻止了黄鸭河汛期洪水的泛滥,使县城北部和沙坪村免受洪水祸害。毛家堰大渠充分利用了黄鸭河的水资源,引水灌溉,形成旱涝保收的肥沃水田。毛家堰保存较好,至今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后魏西岐州遗址在南召县城关镇沙坪村。
据乾隆十一年南召知县陈之熉主持编篡的《南召县志》卷二《古迹志》载“东岐州城,县西六十五里(即现在的城郊乡董店村)。西岐州城,县西七十里(即现在的城关镇沙坪村)。《清一统志·南阳府二》:岐州城“有二,俱在南召县(今县东七十里云阳镇)西六十里。名东、西岐州城。后魏置东、西二岐州于此”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