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不少人听说过《神笔马良》的故事。这个故事是中国童话故事,中国儿童文学作家、理论家洪汛涛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。1955年首次发表于第三期《新观察》,年底作者编剧的美术片《神笔》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。1956年9月,第一次以书的形式出版,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印行。
在这个故事结尾处说“......皇帝死了以后,《神笔马良》的故事就传开了。但是,马良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呢,大家都不清楚。有的说: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,和那些种地的伙伴在一起。......”
难道马良是河南人?
遍查河南省叫马良的地方,新乡长恒有叫马良堌的,洛阳伊川有叫马良寨的,郑州新密还有叫马良沟的。
叫马良的地方只有一个,就是南召县崔庄乡马良村。
家在南召崔庄乡的张志芳老师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考证。
张老师询问了南召县崔庄乡马良村的老年人。他们讲,相传古代这里确实住过一个来自江浙一带的画家,叫马良,马良在此为老百姓画了许许多多的画,后来不知去那儿了,人们为了纪念他,就把他曾经居住过的这个地方叫做“马良”了。还有人见过,马良的后山上有一个小庙,庙里敬奉着一支硕大的“毛笔”,祈盼着后人成才呢!可惜,小庙年久失修,很早之前就坍塌了。
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。
相传,很久很久以前,有位云游四方的画师途经此地,见山明水秀却民生困顿,便在山脚结庐而居。此人名唤马良,虽衣着素朴却气度不凡,腰间时常插着一支斑竹狼毫。他作画从不取分文,只在月明星稀时提笔蘸露,晨曦初现时收墨藏砚。
当地村民需要牛呀马呀羊呀鸡呀鸭呀鹅呀……,他挥毫而就;想要山水田园,他亦能妙笔生花。
村南张老汉家缺耕牛,次日,他便为张老汉画了一幅活灵活现健壮的耕牛,施令哒哒咧咧,随意使用;他还为北头一家孤儿寡母家画了一幅崭新的青砖灰瓦画,画后成真,为母儿遮蔽风霜雨雪……
除生活所需,他还为孩子们画各式各样的玩具,给孩子们带来无尽欢乐。每逢上元佳节,马良便会在村中老槐树下铺开丈余宣纸。笔走龙蛇间,麒麟踏云、白鹿衔珠跃然纸上,十里八乡的孩童提着灯笼围作一团。
有一次官兵过境征粮,马良挥毫在村北五公里处河道上画出一对雄狮,吓得官兵绕道而行。
一年夏天,洪汛肆虐,狮子河浊浪滔天。眼看洪水就要吞没村庄,马良立于高岗,以柳枝代笔,蘸着泥水在地上勾画。霎时地动山摇,一艘巨船破土而出,载着来不及撤离的老弱妇孺逆流而上。待洪峰退去,这艘"画"出来的救命船竟化作今日“稻谷田村”的百亩良田,人称“稻谷田村”为船地,自古以来,狮子河不管涨多大水,稻谷田村水涨船高,都安然无恙。
他还为村民们画了两座山,一座金山,一座银山。
人们这才惊觉,这位总穿着朴素长衫的画师,竟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奇人,更赞叹他那支神奇的画笔!
马良作画的地点并不固定,有时在村南,有时在村中央,有时又在村北。常有外地人慕名前来打听他的行踪,为其作画,村民们总是这样回答:“马良在庄南作画呢”,或者说“马良在庄当中呢”,或者说“马良在上庄”。
马良仙逝那日,有人见他乘鹤西去,腰间那支画笔化作流星落入狮子河中。
后来,村民们将他经常作画的三处地方分别命名为“上马良”“中马良”“下马良”;他为牧童画的小马驹化作青石,至今“跑马岭”边还留着马蹄印呢;躲避战乱时暂居的岩洞,被称作“马良洞”;就连他涮笔的池塘,后人就叫它“马湖”(实为马良湖);他画山水遗失的墨块化成黑玉般的石头,形成独特的“黑石坡”景观;把他放画笔的地方叫做“笔架山”;把他画的金山叫做“点金山”(当地人叫做“金家山”)。把画银山的山沟叫做“银山沟”。
村民们为纪念马良的功德,又在村里建了画神马良祠,世代敬奉。
不知道洪汛涛先生是否到过崔庄马良村,以此为背景创作了《神笔马良》,亦可能是偶然的巧合。
马良村上马良组树保护编号豫RF101,树龄280年,高23米,胸围300厘米,树冠幅18米。
2021年因树根腐烂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