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西峡县重阳镇芦沟村马鞍桥。在重阳镇西3.5公里,距离县城30公里。
马鞍桥古时就是秦楚古道的一个重要关口,今日依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,312国道、沪陕高速、宁西铁路、宁西铁路复线、蒙华铁路在此处交会,蔚为壮观。
据《河南省西峡县地名志》载:清中叶,马鞍桥是古驿道上一个制作马鞍子的地方,且有一座小石板桥,马鞍桥因而得名;另一说法是这个地方的地形两边高、中间低,似马鞍状,且有小桥一座,所以叫马鞍桥。
马鞍桥两边山势高峻,层峦叠嶂,山脉南北对峙,中间的通道狭窄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据有关史料记载:公元前312年,秦、楚丹阳之战就爆发在这里,秦兵依靠这一天然屏障优势,运筹帷幄,大败楚国,楚国主将屈匄被杀,此战为秦国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。
西汉时,汉高祖刘邦借助马鞍桥“咽喉”地位,出其不意,带兵直捣咸阳,成就了灭秦建汉的旷世伟业。
明朝末年,李自成兵败江南,退居于西坪、重阳的山区,休养生息,防御、进攻两不误,后自此崛起,进军中原,推翻了腐朽的大明王朝……。
1945年3月26日,日军第110师团经镇平西犯,28日占领内乡县城,29日会同坦克第3师团进攻西峡口。30日攻占西峡口后,继续西进,企图经奎文关、丁河店、重阳店攻占西坪镇。担任正面防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主动后撤,诱敌深入,利用西峡口至重阳店之间30多公里公路两侧的高山,实施后撤包围“袋形布阵”战术御敌,口袋底设在马鞍桥。
马鞍桥歼灭战发生的时间段为1945年4月1日至4日。日军第12军110师团步兵第139、163联队、坦克第3师团被国民党78军新编43师127、128团节节阻击,经丁河店、重阳店,西犯到43师防守的马鞍桥阵地。公路南北两侧的127、128团猛烈火力封锁公路,日军不停息轮番进攻。127团第2营以猛烈炮火轰击敌人,持续数小时,双方伤亡都很大,4连、6连官兵伤亡过半,6连连长李长庚及37名战士阵亡,但马鞍桥阵地依然安在。日军9辆战车向我方阵地猛扑过来。就要突破防线,由营部勤杂人员、轻伤战士40多人组成的敢死队带着手榴弹冲向敌战车,军部的战车防御枪队也开炮,把刚刚窜进防线的日军战车击毁。敌人立即溃不成军,败退下去。守卫马鞍桥的国民党新编43师在增援友军的配合下,从西、北、南三个方向全面反攻,日军丢下遍地死尸,仓皇后撤至丁河一带,从此再未踏过马鞍桥一步。
马鞍桥歼灭战是西峡口抗日战役之“四大歼灭战”(马鞍桥歼灭战、豆腐店歼灭战、马头寨歼灭战和大横岭歼灭战)之首战,此战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,长了中国人的志气,意义深远而重大。
为纪念马鞍桥战斗,西峡县人民政府于2005年在马鞍桥战场遗址上修建了“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”、纪念亭,以祭奠为我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抗日英灵。